10月29日-30日,丹桂飘香、金秋送爽,由中国计量大学和浙江自然博物院联合主办,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与多样性研究所联合承办的“首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与多样性保护国际研讨会”在杭州爱丁堡假日酒店顺利举行。会议采取线下会议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自然保护区等20余家单位的150多名代表出席了研讨会,其中线下代表99人参加了学术研讨和交流。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大学林爱福教授主持,我校副校长俞晓平研究员和浙江大学杨万喜教授分别做了开幕致辞;闭幕式由我校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与多样性研究所所长徐爱春教授主持,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徐沛研究员和温州大学张永普教授分别做了闭幕致辞。大会邀请了国际生物多样性保育专家 Luke Gibson副教授、巴基斯坦Quaid-i-Azam大学Hamid Ullahv博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暨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CITES公约中国科学机构)前常务副主任蒋志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杜卫国研究员、浙江大学丁平教授和林爱福教授、我校徐爱春教授等做了大会主题报告,来自于南京大学、安徽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温州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和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21位教授学者、博士生及硕士生做了分会场学术交流报告。

蒋志刚研究员以“Ungulates in Grasslands of China: Inventory and Conservation”为题,系统论述了中国草原有蹄类动物的编目和多样性现状,从国内外视野重点讲述我国草原有蹄类保护的威胁和挑战,并对我国未来有蹄类的保护提供了指引。杜卫国研究员从宏观到微观系统的阐述了爬行动物胚胎行为热调节的最新研究进展。Luke Gibson教授从全球视角分析了全球能源结构、发展趋势以及水力发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了缓解措施,为绿色能源发展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明了方向。丁平教授围绕“兴趣”、“坚持”与“合作”,为参会代表分享了40余年的科研体会。徐爱春教授分享了国际濒危野生动物华南梅花鹿与镇海棘螈的保护与研究现状。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中英文学术论文摘要58篇,涵盖会议各主题内容,涉及动物形态与分类、动物生态与多样性、动物资源和与保护、经济动物养殖与病害防治、动物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动物细胞及发育生物学、动物遗传与育种等7大动物学研究领域,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从陆生到水生、从野生到经济动物,从脊椎动物到无脊椎动物等各领域的前瞻热点问题,为与会代表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思想盛宴。

本次国际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和圆满落幕,为我校相关专业和研究领域拓展了国际化视野,有力促进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学术交流,为学校国际化、高质量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